角板山

初二,台北的天空,灰濛濛的雲依舊圈成一團,一團,卻又被風簇擁著。

過了三峽,天氣才放晴。

與家人先是在角板山公園停留,原因是媽媽想吃停車場門口的黑豬肉香腸(囧),據說很好吃(公有停車場,索價60元)。

「蔣公以前最喜歡坐在那裡的椅子上看風景唷!」「不下來走走,60元的停車費就太浪費了!」原本打算不下車的我們,被爸爸拖下車。

角板山,泰雅族人稱為Pyasan(比亞山),是指「物品交易的場所」。

而角板山之所以叫做角板山,網路上有幾種說法,

1.清代當時的文獻稱這裡為「夾板山」。「夾板」與「角板」的意義不同。「夾板」有「包夾、緊壓」的意味。當時清軍在夾板山的山頂設有營壘駐兵。後來因為誤傳,改為角板山。

2.日本人征服當地泰雅族人後,將地名改為「腳板山」,意指「腳踏之板」,頗有征服輕蔑之意。後改為「角板山」

3.引述「綠林遊梭網 (綠野遊蹤) -角板山雙洞記(作者 - 山風)」一文

復興鄉在角板山的社區又叫角板,一般人也直接稱為角板山,其名稱之來源有好幾種說法,起源最早的要溯自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,他巡遊至此,見山峰突起如角,河階平坦如板,遂稱此地為「角板」。

究竟所指的是哪些山峰與河階呢?察看地圖,最明顯的河階是南側的溪口台地,另外可以見到復興社區所在地也是類似台地的平嶺地形,此台地位於石門水庫上段的北岸,兩邊各有一條溪流切過。復興社區內沒有山峰,附近兩三公里內則有幾座明顯的山峰,東北邊的牌子山(835m)山勢較高,山頂有電信站機房與天線,但稱不上尖,北邊的639m山峰有角板山之名,但山形為寬廣的三角形,又名圓山,西邊隔溪對岸則有一座枕頭山(601m),光聽山名就可知決非尖峰,於是我們一到角板山公園就往南方遠處天邊看,搜尋尖峰之所在。


角板山位於北橫的復興鄉,復興鄉原名角板鄉,當地有兩座蔣公行館,分別位於現在的角板山公園及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,和「角板山賓館風景區」;因此,也不難猜出更名的原因。

位於角板山公園及青年活動中心的稱為「復興山莊」,分為行館和山莊二部分,起造的時間不同,但二者離得不遠,因此統稱復興山莊。

行館是木造平房,起初名為「太子樓」,建造於日據時代,相傳日本裕仁天皇來台時,曾在這座「太子樓」內住了一夜。民國39年,蔣公來角板山的時候,從當地遠眺,覺得這裡的風景很像故鄉浙江溪口的景色,非常開心,然後就幫這理取了個名字叫做「溪口台」(真是隨性啊...),而太子樓就改為蔣公行館。

其生前常坐在角板山台地藤椅上眺望沉思,行館四週種滿了蔣公最喜愛的白梅,所以當地又有「梅臺」之稱,蔣公常常一住就是二、三個月,蔣經國先生生前也常常來行館靜思,其「梅臺思親」文章就是在這裡寫好的(公園內的思親亭)。

蔣公過世之後,這座行館於六十五年元旦對外開放,供民眾瞻仰,記憶裡,行館是座木造平房,大家排隊參觀一間又一間的房間,好像也是春節來的,參訪的民眾相當多,館內相當擁擠。

而山莊,則是蔣公逝世後才興建的,也就是現在的青年活動中心本體建物。

但是1992年4月的一場電線走火,將行館燒燬殆盡,因此,現在只剩下山莊;而行館原址,據青年活動中心櫃檯所說,後來改建成一四層樓建築物,被劃為青年活動中心內,可供住宿。

從角板山公園遠眺大漢溪古,風景相當美麗,看著蒼翠重疊的山巒、蜿蜒曲折的大漢溪,加上藍天白雲,心情相當好,不難想像蔣公之所以這麼喜愛這座行館的原因。

路旁很多賣炸香菇的攤販,綠色的炸香菇,樣子有點詭異。我拉著妹妹要他教我拍光暈。一開始挑的樹太不茂密,技術不好的我一直拍成光芒。

最後終於拍成功嚕!

公園內另有步道通往下方的大漢溪畔,並且有吊橋可抵溪口台地。

離開前媽媽還想吃一隻黑豬肉香腸(囧rz...),但是因為快要吃午餐了,所以千拖萬拖,我們才把他勸上車。

角板山


交通資訊:
客運
1.由大溪搭往復興鄉或巴陵的桃園客運或台汽,在角板山公園或復興站下。
2.自三峽搭往復興的台汽客運,在復興站下車。
3.自關西搭往復興的新竹客運,在復興站下車。
4.自石門水庫搭遊艇至復興吊橋。
5.由台北貴陽街台北法院搭乘往復興的台汽客運,於角板山公園或復興橋站下車。

自行開車:
1.中山高下南崁交流道→ 台4→大溪→台7→三民→復興
2.中山高下中壢交流道→ 縣112→平鎮、大溪→復興
3.北二高下大溪交流道→大溪→台7→三民→巴陵
4.北二高下關西交流道→縣118→羅浮→北橫公路→ 巴陵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zuya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